如何建设特色明显的学校文化环境

来源:咏怀钟鼎 2016-05-16

      无论是基于品牌化发展的思路还是基于辅助教育工作开展的思路,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建设特色明显的学校文化环境,正成为各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从教育理论上而言,以文化环境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政策导向上而言,2004年以来陆续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称“八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也称“五号文件”)以及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和谐校园”的论述中都相继强调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学校文化环境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多次被作为重点提出;从业内发展现状而言,一些具有敏锐意识的学校,早已经结合需要积极开展着相关探索。
      然而,趋势值得乐观,广泛调研后不难发现,这一工作的现状不甚理想。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普遍存在割裂开展、着眼片面的问题,有建设无美感、有美感无文化、文化建设简单处理、文化设施功能单一等现象比比皆是。
      对此,咏怀钟鼎作为一家立足教育行业多年的专业服务机构,也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独到的心得和见解。在我们看来,建设特色明显的学校文化环境的途径和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认清文化环境建设的属性,做到有的放矢。从学校文化的结构角度而言,学校文化环境隶属于学校形象文化的范畴【学校形象文化含视觉形象文化(标志、标准色、应用品设计风格、校园环境等)、听觉形象文化(校歌、铃声、音乐等)以及嗅觉形象文化(园林植物气味等)】,学校形象文化又与由教育、教学、管理等办学行为构成的学校文化的中间层——行为文化一起,共同承担着外化、阐释学校文化核心层——理念文化——的作用。从学校办学工作的联系性角度而言,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是基于辅助教育教学而开展的工作。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只有认清文化环境建设的这些属性,才能明确把握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目的所在,做到有的放矢。
       以联动模式开展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实现一举多得。教育的属性和学校办学工作之间的内在关联,需要我们摒弃传统的割裂开展、着眼片面的习惯,转而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文化环境建设的工作,捋清它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相互联动、协调发展,实现文化环境建设工作的一举多得。以当前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为例,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特色化、校本化理念的落实,国家关于和谐校园的政策导向等的贯彻,以及学校为适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教育教学上的新需求等,都是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所要考虑的问题。同样,综合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其统一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体现、落实,实现为教育发展和政策落实树立典范、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构筑平台、为校本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等多方面的效益。
      用“体系化的个性”塑造特色明显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只有牢固立足学校深层的理念文化以及中层的行为文化的特色内涵,牢固把握学校形象文化的个性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其他外在因素结合地加以展现,才能实现文化环境建设的校本化、特色化风格。这需要我们统筹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将学校文化建设所承载的一部分个性放到整个学校个性文化中在不同文化层面上的展现体系,在保持体系性的前提下,展现出文化环境建设的自身特色,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化的个性文化群,共同彰显学校的个性文化特征。
      结合校本文化、教育教学需要的创意和延展应用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发力点。避免当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处理手法简单、文化设施功能单一、对办学的辅助能力不足等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大多数学校将文化环境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施工建设、满足眼前需求等片面环节上,过于轻视甚至忽略了策划的重要性。正如上文所言,文化环境建设需要有的放矢,切不可为建设而建设。咏怀钟鼎认为,基于个性塑造和文化环境建设本身的属性,隶属于策划环节的校本文化、政府政策导向等的创意落实,以及基于后期延展应用(使用模式、相关活动、管理机制等)的前瞻性策划,才应成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发力点。谋定而后动,策划在前,设计建设在后,才能使建设结果发挥更大作用。
      选择懂教育的专业机构辅助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工作涉及到教育策划、景观艺术、装饰装修、展览展示、雕塑制作等方方面面,这其中绝大多数工作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非学校之力所能完成,吸纳专业机构的协助也就在所难免。这需要学校选择既懂教育、懂美学、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机构协助开展工作,从教育本身的属性出发,打造服务教育的环境体系,避免出现“有建设无美感,有美感无文化”的尴尬结局。

 

北京咏怀钟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1996-2016 京ICP备140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