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零散的办学理念体系化

来源:咏怀钟鼎 2016-05-16
      据有关方面对99所高等学校和207所中等学校的校训进行调研分析的结果显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词汇,雷同率之高,令人深思。学校办学理念相互雷同而缺乏个性特色、表述空洞且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效果、零散不成体系等已经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时,一些老校也在积极恢复体现自身立校特色和宗旨的老校训,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些新锐学校也都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革新自己的理念,使其更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需求特征。空心化、同质化、教义化的理念和表述方式正逐步退出校园。面对这一趋势,学校该如何将零散的办学理念体系化,使其以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展现,并能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产生真切的指导效果呢?
      总结咏怀钟鼎多年来在学校教育理念体系构建与导入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心得,我们就此提出5点解决途径和要点,愿与业界商榷: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理念体系应着眼于对学校工作开展具有切实指导效用,“前瞻性、先进性、校本性”是其必不可少的属性特征。这需要我们必须在构建理念体系时做到对学校发展所处的国内外、地区教育发展趋势和竞争环境的了知,以及对学校深层文化特色、师生发展愿望的准确把握,保证构建工作“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选择一套科学的模式进行梳理。学校的理念应该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覆盖全面且具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学校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构建一套科学模式之前,博观而约取,选择一套可借鉴的并且有实战成功案例的科学模式(推荐SIS个性化发展体系模式)作为理念体系的构建模板,不失为明智选择之一。
      把握主线、明晰共性、突出个性。不同的理念梳理模式,所包含的理念内容条目也不尽相同。然而,无论采取哪种模式来构建理念体系,都需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这一主线,以明晰共性、突出个性的方式,使同一体系内针对其他方面而提出的理念(如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愿景等)既能与核心办学理念的导向保持高度统一,又体现出自身的个性特色。
       联动协调开展导入工作。理念体系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层面,其导入往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决定着理念体系的构建效果。构建初期以符合核心理念导向的方式吸纳师生的广泛参与,构建中后期协调理念体系开展必要的办学行为、办学形象的改变,通过营造氛围、物化展现以及调动积极性等措施联动推进工作,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正。理念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在保证其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理念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达到最佳状态。
北京咏怀钟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1996-2016 京ICP备140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