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文化真正溶入城市文化环境
	      文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灵魂,城市环境的建设源于诸多观念的协调作用,决定环境结果的原因是多面而复杂的。将文化溶入城市文化环境除了规划、创意、设计水平,首要取决于人们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认识和选择。 
      在城市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生活在洁净优雅社区环境中的人们,其言谈举止、道德修养、精神状态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文明水平,相反有些生活社区环境脏乱不堪,甚至基本生活条件都不能保障,人们情绪不振、焦躁不安,其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都较差,这说明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环境反映了文化的积淀,文化也在慢慢的影响环境。固定的城市环境,包括建筑、灯光、喷泉、草坪、雕塑等是静态的,但是当人融入其中,融为一体的时候,人景两旺,就有了流动性,人与环境的交流,可以带走环境文化,对人的理念也产生影响,这就是动静相生的关系。 
      我国特有的东方文化和跨度广阔的环境以及同西方的文化差异为我们营造新的城市人文景观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在城市文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改造中,体现的不是简单的征服自然,而是归依自然,同自然共生共荣。在这种深厚基础上营造的人文景观,使自然有了人性的理念,又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和谐美好、有层次感、立体多维的人文环境才是城市文化环境的理想境界。 
      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我们所看到的城市环境往往是一种气氛和意境,他所体现的是若隐若现呼之欲出的文化,气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并能影响人们的心境,演绎人们的感受,或温馨、或舒适……因此,在城市文化环境的缔造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放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环境体现的文化是开放的,也应该是宽松的。城市环境艺术的着眼点是自然与和谐,这是文化性的表现。城市人文环境应该是综合的实用艺术,让观赏者主动去寻找、挖掘、琢磨、体会其中的品味。例如,我们在做北京市永定门东街的道路环境改造的创意策划中,通过视、听、嗅、触觉的整合就是想创造一种清净感,亲近感,让附近的老百姓觉得非常的悠闲和高雅。在小区口我们用红灯笼表示喜庆,符合风俗习惯,而且与后面的红墙搭配非常和谐。中间有绿树花草,高低内外,形成层次,外围穿透的栏杆和造型独特的灯柱,形成的是一个区域感非常明显的景区。城市文化环境的综合性是城市环境功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环境中的“家具”和“装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景、散步、阅读等方式的必需品。也是城市文化环境所表达的基本单元。 
      城市文化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环境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与拓展,他是美学的演绎和具体形式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它比传统美学更具丰富性和边缘性。因为环境文化的艺术是实用和直观的艺术,它涉及诸多方面,主要有:环境的主题定位,如现代感、形象性等;美学要素,如对比、广度和深度等;审美要素,如轻松、活力等;艺术要素,如个性、风格等;环境要素,如传统、历史等;视觉要素,如动态、颜色等;心灵要素,如引导、张扬等……例如,我们在做北京市崇文区的2008奥运自行车赛道的环境改造创意策划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五行”要素,结合现代城市休闲、娱乐广场的多元需求,打造“五行园”城市景观广场。不仅让城市居民、观光游客等在感受城市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使休闲和学习相得益彰,润物无声。 
      总之,在城市文化环境建设中,只有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与地方景观和环境特征相呼应,保持和彰扬特有的风土文化价值,强调城市居民的舒适和便利,强调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善以及细节的应用,重视环艺的创作实施,使文化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丰富的生活艺术思想和和谐的城市文化环境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