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式竞争战略——“学习型社会”中学校发展从竞争走向竞合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仅寥寥数语,却将天下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以一言而遮之。当后人于争斗分合中领悟此话的真谛后,未曾不慨叹罗贯中论断的精辟。然而领悟归领悟,真正将话中的哲理付诸实践者又能有几人?很多时候,在分与合之间我们依然彷徨迷茫,不明方向。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
	
      向何处去? 
      纵观教育大事,仅以北京为窗口,从学校的“撤停并转”,到发展理念的竞争与和谐,无非依然是一些分分合合的事情。和三国那个狼烟四起的时代一样,这其也包含了无数教育界精英们的心血和智慧。
    “穷国大教育”的背景,让本应该成为社会先导的教育产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反而以后进行业的身份成为政府和民众的担忧。数量众多的学校争夺有限的政府扶持和社会投资,让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几乎不逊色于以残酷著称的IT行业。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还遇打头风。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生源下降、WTO带来的国际教育力量以及民办教育的兴起,让本身就在逐渐缩小的教育“奶酪”又多了几个分食者。学校之间为了生存,也就必然的出现了不择手段的竞争。据悉,长江三角洲地区某两所教育集团因为竞争中结怨,竟公开在各自网页以及与媒体的对话中攻击对方。而学校间为争夺优秀师资而采取的“挖人”行为,为争得生源而肆意浮夸自身成绩的行为等,也已经屡见不鲜了。想想教育所肩负的民族未来的责任,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是教育竞争所必然经历的阶段么?这难道是教育这种“良心事业”给社会做出的“竞争典范”么?教育竞争的合理方式是什么? 
      其实问题远远不止“竞争”这么简单,隐藏于众多问题背后的,是一些学校所奉行的不良竞争理念。这种理念类似于足球的竞争理念,球队间通过互相攻伐和打压,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成功。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竞争等于残酷,你的失败造就我的成功。虽然足球运动所蕴涵的理念中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足球比赛体现生命、速度、向上等,但这种充满攻击性的理念也必然会催生一些不良的现象,暴动的球迷,飞舞的酒瓶,淹没文明与礼仪的漫骂,等等。对比之下,当前教育界的个别不正当竞争似乎显露了相似的特点。而这些本应该是教育所唾弃的,却因为竞争观念的不合理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追本溯源,实现竞争观念上的改变,才能够阻止这些现象的继续上演。 
教育终究不能只有竞争。教育行业的规则没有商业社会那么多变、灵活,相对呆板的制度规则和教育的滞后性特点,让竞争的结果并不如商业竞争那样,可以在频繁的洗牌中实现优胜劣汰。教育更应该体现和谐、协作、共生、共荣的理念。从这种理念出发,可以寻求一种区别于足球“打压式竞争”的“促进式竞争”。让学校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通过互帮互助,相互促进,不仅实现学校间的共生,而且以学校间的共荣为目标。 
	
 
	      路在何方? 
      我想路从来不会缺乏,缺乏的,只是我们寻找路的智慧。竞合也并不是这个社会出现的新鲜事物,所以其中包含的智慧是可以借鉴的。我们不妨用高尔夫运动的竞争模式来诠释教育界所向往的兼有竞争与合作的、以多方共荣为终极目标的“促进式竞争”,我们称其为“高尔夫战略”。 
      正如橄榄球是“力量、勇敢”的代名词一样,高尔夫可以说是“高雅、绅士”的运动代名词。与其它的运动相比,高尔夫球赛场上没有足球的围追堵截短兵相接,没有橄榄球的横冲直撞人仰马翻,高尔夫球赛场上更多的,是优雅的礼仪、协作的精神和友好和气的氛围。和众多比赛一样,高尔夫也有自己完整的规则体系,高尔夫球运动的上述特点,正是高尔夫规则的产物。 
      高尔夫运动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有球赛主办方、球员、球童以、教练以及观众等。从各自的分工看,主办方是高尔夫运动的条件提供者,负责为运动的正常进行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它也是整个运动的规则制订者;球员是运动的实践者;球童的主要责任是协助球员更好的打球,并记录球员所用杆数,充当督导者角色;教练负责为球员提供技术支持;观众无疑则被认为是运动的主要受益者和场外评价者。 
      一局完整的高尔夫运动中,队员需要逐个完成18个球洞的入洞,并依据所用杆数多少,按从少到多的顺序决出胜负和名次。运动是分组进行的。在参与各方的共同服务下,每组必须等到最后一名成员将球推入当前阶段的目标球洞中才可以集体进行下一运动阶段,先完成阶段入洞的队员不可以先行进入下一阶段。各阶段有各阶段的成绩,将各阶段的成绩累加,得到的总成绩决定选手的最终名次。比赛中各组之间构成团队竞争关系,这个规则将队员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使得先完成比赛的优秀队员只有通过交流指导,帮助后进队员完成阶段入洞才能够集体进入下一个比赛阶段。否则优秀队员和其所在组都会落后。 和足球、橄榄球等传统对抗项目相比,高尔夫球少了一些“你死我活”的争斗,多了几分竞合式的共同提高;少了几分敌意的对抗气氛,多了几分衣着、礼仪上的相互尊重。高尔夫与足球等传统项目的本质区别在于,它避开了足球“你死我活”的竞争模式,而采取了“水涨船高”的竞合模式。相比之下,高尔夫温和了许多,没有足球场上的漫骂和裸奔,却一样可以享受运动带来的狂热。虽然在团队协作的深度上比之足球、橄榄球等项目稍显逊色,但对比球员在两种比赛中的自主性和个人空间,就会发现这也是高尔夫运动的优点之一——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合作;有团队,但更多的是自主的个人空间。 
      这都与理想的“促进式竞争”模式特点相符合。如果将北京市某区的教育发展比作高尔夫运动的话,教委担当着主办方的角色,它是规则的制订者,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支持;学校则成为教育发展的实践者,相当于球员;“球童”督导组负责监督学校间的行为,并对学校成绩作记录;为学校提供各类培训服务的机构则成为教练。由此而言,学校之间除了单纯的竞争关系外,还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共享师资、教学经验等资源,相互协助,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相互竞争,共同改善所处区域的教育环境,以求双赢,并实现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如果学校间依然如先前,只单纯的存在竞争关系,那么激烈的竞争必将给学校带来不堪重负的压力,也必将催生有碍教育形象和初衷的不正当竞争,最后只能落得各双输的局面。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高尔夫球”式竞争战略。通过传统竞争战略向“高尔夫球”式竞争战略的转变,学校以及各级教育部门在教育发展中可以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发展所依托的,更多是除了资金、硬件以外的软性的资源,例如文化以及人才资源。相对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文化以及人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能够催生新文化和新人才的制度和环境作保障。学校之间在人才和文化上的合作,只能让文化和人才以指数级的速度更加繁荣,而相反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只谋求自我发展,那么自身的人才和文化也必将会枯竭。 
      从“高尔夫球”式竞争战略看问题,或许能够帮助教育管理者通过多种角度深刻认识、剖析、理解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将学校对教育的整体发展的认识从个体间的竞争关系提升到竞合关系高度上来,如果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那么应该更多的归咎于自身,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所在,广泛与竞争者合作,正所谓《论语?颜渊》中讲到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同一个环境中的个体,更多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也才会有更多的可用资源。正如高尔夫球赛那样,球员通过比赛获得的是球技和修养的双重提高,学校也必将通过“高尔夫球战略”的实施获得实力和形象的双赢。地区教育环境也必将因为“高尔夫战略”的推广而更加和谐、更加上进。  
	
       竞争是霸道,竞合才是王道! 
       其实类似的道理在古圣和先贤的教诲中已经多次出现了。中国泱泱几千年的文明历来是追求和谐、交好、向上的,在《礼记?礼运》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转眼于现代,商业社会普遍提倡并有多起成功案例的强强联合正是“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典范。所以说,竞合的观念,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辨正唯物主义哲学中“对立统一”、“发展看问题、联系看问题”等观点,也是当前社会各领域实践所证明的科学发展观。 
       教育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不管是从法律还是是伦理的角度看,教育的公益性都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观念是竞合而不是竞争,正如高尔夫运动那样。
       学校或教育管理者之间仅仅实现了共存,抑或是仅仅实现了共生,对学校以及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来说都不是理想的效果。我们希望以高尔夫运动所包含的理念和智慧诠释教育发展的一些特点,从而呼吁教育界改变当前的教育发展观念。只有学校间团结协作,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保持竞争,才能让个体以及区域内的教育和谐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及区域教育水平整体发展的最好效果――学校或教育管理者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