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经营的奥秘
	      有这么一个人,他16岁时从父亲那里借来200元钱,开始经营卖米的小本生意。他最初只能在一个集市很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一个摊位,而且同一集市里已有很多米商,这些米商已经有了一些固定的老主顾。为了让自己的米好销一些,他挨家挨户地去推销,希望尽可能地多卖一些。但是当时各家店的米从价格和品质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对顾主来说,选谁的几乎都一样。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米更受欢迎呢?他开始在米的品质和自己的服务上下功夫。在米摆上摊位前,他会尽可能地将米捡干净一些,让米的成色看起来更好。他主动送货上门,并且总是将陈米取出才把新米倒入米缸。他还认真记下顾客家中的成员数量和构成,以及发薪的日期,确保顾客家中米不断,方便顾客周转。他的付出最终获得了人们的认可,顾客多了起来。正是凭借着卖米积累的经营智慧,他日后构建了自己的产业帝国,他,就是台湾著名实业家,有“塑料大王”之称的王永庆。——摘自《王永庆——经营之神打造成功的智慧》
      点评:米行虽小,却可以反映大世界。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同样可以从王永庆最初所处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影子。王永庆的成功在于他给自己销售的大米赋予了一个和别家大米不同的属性。一样的米,却因为王永庆更注重细节、更为顾客着想的服务而打上了王永庆的牌子。这就是经济学上所提出的“差异化经营”思路。
      当代的教育发展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生源不足,师资流失,教法等需要改革,绝大多数校长也像当年的王永庆一样,缺乏资金、没有过硬的品牌,感觉自己的学校没有优势或优势不明显。可是,与示范校相比,薄弱校真的没有一点优势吗?落后地区应如何赶上先进地区呢?学校的特色与精品应体现在哪里,又该如何挖掘、如何保持呢?
     “王永庆的第一桶金”恰恰证明各个组织或个人都存在构建优势的可能,只是在于如何发现、如何发挥、如何构建、如何保持。其实,特色的来源不是另辟蹊径,而是将最平常的、人们都已经熟视无睹的事情做细、做透,坚持做到最好,就会构成特色。有时一门课程的卓而不群就可以带动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一个小小的事件处理不当就会毁掉一个学校多年的良好声誉。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也是受社会口碑影响最大的。如果我们可以一改传统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或简单地跟风学样,先树立整体系统的竞争意识,再学习和借鉴科学、客观的分析方法,将发展的着眼点从领导、上级的脸色上移开,转向组织内部和外部需求,比如学生、家长、社会、老师、课程、教法,等等,寻求机会点,整合现有资源。如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先深入分析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再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方式,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和实力,从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在教育发展的品质、服务和形象三方面入手,找到切入点,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系统的、长期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与战术,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那么,学校就会变得越来越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