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创意城市建设中的和谐文化落实

来源:咏怀钟鼎 2016-05-1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冲击下,城市正逐渐取代国家,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其竞争形势也朝着全方位、立体式的方向发展 ,城市间的竞争正逐步转化为城市文化层面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只有以区别于传统方式的创意方法经营城市,才能在这场伴随着产业升级的竞争中获胜。面对新时期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如将城市当作一个“活体”来经营,把城市文化建设推进到“向水里撒盐而不是向水里放石头”的境界,建设和谐的城市文化,就成为城市管理者不可规避的问题。面对宏观的大原则、大标准和微观的可供借鉴的案例俱全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只有掌握立体、协调、可持续构建城市文化产业的思路与方法,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创意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城市文化事业的全方位和谐发展。这一方法和思路即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 创意城市概念及发展现状
      关于“创意城市”,国际上至今都没有的公认的概念。当代“创意城市”研究的代表人物英国学者Landry、城市规划专家Peter Hall等 都在其相关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创意城市的理解,如Landry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创意城市:都市创新的工具书》中认为,当代都市发展面临严峻的结构变迁问题(如都市传统经济产业衰退、缺乏集体归属感、生活质量恶化、全球化威胁挑战等),而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创意的方法(超越传统的思维方法)才能加以解决。等等。各方观点虽各有不同,但其内涵大体相似。本文中所涉及的创意城市,是指以创意方法构建与城市本身属性相和谐的城市特色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并因此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和城市经营方式。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概念的发源地,英国也在创意城市发展中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97年,刚刚出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就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出了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伦敦紧随英国政府举动提出捍卫伦敦作为“世界创意设计中心”的地位;美国华盛顿于2001年制订了“创意城市草案”;日本大阪于2005年成立了“日本创意城市交流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成立了“创意城市交流协会”,并将文学之都爱丁堡评为第一届创意城市。在这股潮流的席卷下,迄今已有上百个国际各区域中心城市以创意城市自许命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国内方面,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将自主创新优化产业升级作为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举措,北京、上海、广州、三亚、长沙、杭州、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规划创意产业基地,扶持创意产业发展。北京先后认定了6个创意产业中心,上海也于2005年宣布启动18个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创意城市一时间成为各地争相高呼的口号,似乎都想在这场产业升级的“大洗牌”过程中迎头而上。


      2. 我国创意城市文化建设的衡量指标探悉
      创意城市的蜂起必将使人们在它们的竞争中相互对比,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制定出创意城市文化建设成就的衡量指标,引导创意城市的良性发展。
      笔者认为,虽然“创意的思维和方法”这一创意城市的灵魂具有非传统、不可量化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奇是创意城市建设应该一味追求的目标,最快、最佳、务实地、最根本地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和谐文化的追求本身是一种对于动态状态的追求 ,也存在总体上可以描述却不可量化、标准化的属性。然而,如果将其限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这种状态则可以做到量化和指标化。基于此,笔者初步就我国创意城市文化建设衡量指标提出如下观点,供业界探讨:
      符合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竞争规则”和“核心发展方向”的要求、符合创意城市现实情况、采取创意措施基本解决创意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并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是创意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指标;创意本身与现实结合紧密、创造性地满足一段时期内的发展需求,并初步产生了与城市总体文化和谐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城市文化建设的较高指标;在创造性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城市总体实力的协调提升,产生一举多得效应,并具有源源不断的发展空间,使城市在某时、某阶段产生突破性发展,是创意城市文化建设的最高指标。
      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全面立体、协调联动的发展,并为城市的后续发展预留出一定的持续空间,是创意城市这一新思路、新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也只有依照这一方向努力,创意城市才能将政策导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创意城市总体实力提升统一在一起,根本性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上述指标仅是笔者初步提出的观点,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还需要业界不断探索。另外,类似的一系列可操作指标的出现,将标志着我国创意城市建设从起步走向成熟。而这一标准如果朝着过于量化、精确化、缺乏弹性空间的方向发展,那也将把我国创意城市的建设推向衰亡。这也是由创意城市本身的属性(创意思维和方法的不可量化、对于和谐状态追求的不可量化,等)所决定的。


      3. 创意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冷静看待当前我国创意城市建设的思路、方法以及呈现出的态势,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方面,规划割裂存在缺失、创意城市无创意千城一面、文化元素简单堆砌缺乏内涵和文化品位、相关管理不足调控力度不足 等诸多不良现象已然成为制约创意城市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结合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3.1 统筹全局,兼顾创意城市文化建设的人、事、物、时
      规划的割裂、要素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创意城市和谐文化建设的首要因素。绝大多数创意城市的文化发展规划散布于多个不同分系统的规划中,缺少统筹兼顾的全局思考,在操作中也往往面临者有规划无人执行、有执行无人监督、有硬件建设无软件跟进等各方面的缺失现象。可谓“按下葫芦起了瓢”。在创意城市文化建设上统筹全局,出台总体的文化发展规划,兼顾创意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人、事、物、时,全面思考,协调同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人”方面,尽可能全面地明晰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管理者、协作者等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人员分工,确保各司其职;“事”方面,需要城市管理者兼顾文化建设的规划、硬件建设、活动开展、管理协同、宣传同步等过程中的所有事务,理清脉络关系;“物”方面,不但需要城市管理者为工作开展配备资金,还应事先准备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支持;同时,还需明确各项工作开展的时机,例如在什么阶段开展与公众的联动、结合哪个社会时机开展宣传、在哪个阶段开展整合与协调工作,等等。
      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在规划上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富有远见的特质,不仅仅将规划局限于事情本身乃至自身的总体发展,而是站在所在省份、所在区域乃至国际大区域的高度上;在人才的整合上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已有的资源,而需要大胆整合专业机构、专家团队等外部力量,协助完成较为专业的工作;在发展事务上,不仅仅着眼于文化建设本身,而是兼顾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和谐推进、硬件建设与软件协同、发展与宣传同步、建设与活动联动等诸多因素,等等。
      3.2 明确主题、清晰标准,把握好创意城市文化建设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千城一面、文化建设共性过多、创意产业特色与城市历史文化和谐性不足是创意城市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又一类问题。这类问题的根源,是创意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把握不足。创意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设定总主题、总风格和总标准,并基于此延展出与城市各区县、各文化版块、产业版块等本身所具有的特色相吻合的分主题和分标准,构成完整的主题体系和标准体系,以此指引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保证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位高度。主题和风格的产生,必须基于对城市或某一版块的历史背景、地区特色、现实状况和发展需求等多角度的深入挖掘和整合定位。总标准则需明确文化建设中哪些是共性的、必须遵守的部分,可供各区块自行创意的部分又必须遵守什么标准,为后续再建设、再开发预留了哪些空间、等等。这一措施将使参与文化建设的人们轻而易举地把握区域内文化建设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和工作标准,形成体系化、和谐化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城市总体文化特色。
一些国内城市已经在这一方面展开尝试。北京市在配合奥运开展的城市环境改造中就出台了《清洗粉饰建筑物外立面推荐主色色谱》,从源头上治理城市的“色彩病”,这即是为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的和谐建设而给出标准、做出努力的表现。
      3.3 联动发展、统一管理,促进区域软实力稳步提升
      缺少统一管理、协调各个层面文化建设和谐、联动发展的机构和机制,是制约我国创意城市文化建设水平难以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关键。当前,创意城市文化建设大多被分类归属于某一个分系统管理执行,孤立、割裂操作的多,协调、联动发展的少。这将使创意城市文化建设难以达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状态,达不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境界,和谐城市的构建必然大打折扣。创意城市需要设置统一管理、协调各层面文化建设的机构,并出台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处理文化建设中诸如文化产业(赢利性)与文化事业(公益性)、硬件建设与软件协同、工作推进与宣传同步等诸多联系性工作的关系,统筹创意城市的文化建设,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基础,如建设信息平台、设定有机的相互带动方式和联动模式等等,使其达到联动、协调的局面,从整体上提升区域软实力。
……
      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创意城市的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产业设施或者文化创意产业等城市某一个分体系或某几个分体系的片面建设,而是涉及整个城市机器的方方面面。这既需要我们具有开放的视野和全局观念,清楚地把握城市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等外部竞争环境,全面统筹,协调各主要方面、主要区块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工具,理清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络线”,抓住产业布局中的关键点,点、线、面齐抓,实现体系化联动管理和城市软实力的全面协调推进。也只有这样,创意城市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牢固地构建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和谐城市的基础上达到一举多得、持续发展、创意不断的局面。

 

北京咏怀钟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1996-2016 京ICP备14001631